編者按
1980年8月26日,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。其后40年間,從“三來一補”的加工制造,到亦步亦趨的跟隨式創新,再到勇立潮頭的引領式創新,深圳完成了華麗轉身。
約瑟夫·熊彼特在其著作《經濟發展理論》中說,經濟發展最本質的現象就是創新,而創新最主要依賴的就是企業家精神。深圳特區成立40年的偉大成就,靠的正是一批勇于創新的企業家。作為舞臺上的劇中人,他們迎接變化,接受挑戰,有成功有失敗,有喜悅也有困惑,參與并見證了這一歷史進程。
在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前夕,我們采訪了4位特區的同齡人——北大匯豐EMBA2020級學生,他們是伴隨改革開放長大的一代企業家,看看他們眼中的深圳,聽聽他們創業的感想。
四十有為
三個詞概括深圳
張永昊:
深圳這40年間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企業,其中主要原因用三個詞可以描述,第一個是“活力充沛”,深圳的民營企業在各方面做得非常好;
第二個是“土壤肥沃”,做企業必須有一個好的環境,深圳這一點做得非常好;
第三個是“未來可期”,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在中國經濟版圖中,區域優勢越來越強,未來在全球經濟領域應該會有很強的一席之地。
謝建平:
我是一名臺灣同胞,來到深圳大概有20年了,也見證了很多。描述深圳的關鍵詞,我覺得是“認同”、“驚艷”和“更加期待”。深圳是一個非常多元、了不起的城市,如果說上海是東方明珠,那么深圳可稱為南方明珠。親眼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這一歷程,我對深圳非常認同,也非常感動。這個美麗的城市值得大家繼續去認同,繼續盡自己一份心力去把它變得更美好。
王華茂:
我覺得是“公平”、“速度”和“科技”。首先,深圳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城市,也是非常包容的城市,對所有來深圳的人都是機會公平的。第二,深圳發展的速度非???。第三,現在國內大的科技巨頭都扎根深圳,很多高科技人才也來到深圳發展。
丁吳軍:
從1980年到現在的40年間,我一直在觀察、見證深圳,我覺得深圳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,是一個科技創新的城市,是一個生態宜居的城市。
在開放包容方面,我覺得深圳做得特別好,深圳的飲食文化都是百花齊放的,要吃什么菜都有。還有大量人才涌進深圳,多年都是凈流入,這都代表著開放包容。
科技創新方面,深圳的土壤中,成長了一大批國內國際頂尖企業,包括華為、騰訊,以及大疆等,代表這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走在國內的甚至國際的前列。
生態宜居是我生活中感受的一部分。我每天開車上班都是一路綠草如茵,我居住的地方周圍也都是公園,然后再走出去一點,華僑城等生態都非常好,非常宜居。
采訪:曹明明
視頻制作:熊熊
攝像:林立昌
?。ň庉嫞盒苄埽?/p>